对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12020815号提案《关于加强沿黄生态建设 科学利用黄河资源的建议》的答复
【 字体:
打印
时间:2019-08-01 00:00

贵委提出的《关于加强沿黄生态建设 科学利用黄河资源的建议》收悉,感谢贵委对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按照省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要求,我们认真学习省委副书记杨东奇的批示精神,深入研究提案内容,现根据我厅职能答复如下:

一、我省沿黄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总体情况

近年来,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淄博、滨州、东营等9个沿黄市, 东平、东阿、齐河、济阳等26个县(市、区)立足自身优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一)农业生产稳定发展。黄河沿线地区是我省粮食主产区,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018年,黄河沿线9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682.07亿元,占全省的50.9%。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分别达到8534.4万亩、3636.07万吨,分别占到全省的67.2%和68.4%。其中,小麦面积4212.4万亩、总产1744.46万吨,分别占到全省的69.2%和70.6%;玉米面积3974.4万亩、总产1767.6万吨,分别占到全省的67.3%和67.8%。其中,东明、菏泽牡丹区、鄄城、郓城、梁山、东平、东阿、齐河、济阳、济南章丘区、邹平、惠民、高青、博兴等14个县(市、区)粮食产量均在10亿斤以上,是我省的粮食生产大县(市、区)。肉类产量443.98万吨,占全省的51.9%。

(二)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基本形成。经过多年的调整,沿黄地区基本形成了中西部平原优质粮食产区、沿黄盐碱地区优质棉花产区、鲁中南优质花生产区、鲁北优质蔬菜产区等优势产业发展带,产业聚集度不断提高。目前,全省4个粮食总产过90亿斤的市,全部分布在沿黄地区,分别是菏泽、德州、聊城和济宁市。沿黄9市棉花总产量21.73万吨,占到全省的92.9%;省知名农产品品牌数234个,占全省的52.5%。

(三)生态循环农业较快发展。近年来,沿黄地区以农业清洁生产、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以生态农业与农村新能源示范县项目、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项目为载体,扎实发展生态循环农业。2017-2018年,沿黄9市开展水肥一体化工程示范项目3.6万亩,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达152.25万亩,化肥用量持续下降。强化农药监督管理,推行剧毒、高毒农药实名购买制度,实现了甲胺磷等禁用、限用高毒农药的有效控制。推进绿色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5%以上。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重点推广秸秆全量精细化还田、秸秆青贮氨化等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基本达到90%以上。

二、主要工作情况

沿黄各地围绕科学利用黄河水资源,认真落实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推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优化调整种植结构。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在粮食作物调整方面,稳定冬小麦面积,积极扩大优质专用小麦面积。适当减少籽粒玉米面积,稳步扩大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种植规模。在高效特色作物方面,支持各地按照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原则,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市场条件和资源禀赋等各个要素,重点发展具有区域特点、比较优势明显的设施栽培蔬菜、加工出口蔬菜、地方名产蔬菜、特色果品、食用菌、茶叶、桑蚕、中药材等,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广优良品种,严格生产管理,严控农药化肥用量,努力实现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二)深入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为推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实现绿色高效发展,今年整合资金1.65亿元,在34个粮食主产县(市、区)实施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重点围绕控水、控肥、控药“三控”目标,集成推广“全环节”粮食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进订单种植和产销衔接,打造“全链条”产业融合模式,逐步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种子和水资源的使用,示范带动全省粮油生产转方式、提质量、增效益,实现粮油绿色可持续发展。其中,黄河沿线9市共有24个县(市、区)承担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

(三)扎实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沿河(黄河)、沿湖(微山湖、东平湖)、沿海(渤海)等大豆主产区,以县(市、区)为单位,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载体,大力开展玉米大豆轮作试点,全面推广大豆优良品种和“一三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探索开展玉米、大豆宽幅间作模式。通过开展玉米与大豆轮作,在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缓解大豆供需压力的同时,有效减少化肥使用、提高耕地质量,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全省10个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县(市、区)中,有9个分布在沿黄地区,7个沿黄县(市、区)承担该项目。

三、面临的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需求,种植业内部经济作物比重不高;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特色农业集中度低;上市流通的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加工包装率不高;加工产品中又以初加工产品为主,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低;农产品种类和总量多,但品牌覆盖率低。二是环境资源问题日益凸显。黄河沿线地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0.8亩,低于1.14亩的全省平均水平。据统计,沿黄地区以占全省56%的耕地,生产了全省68%的粮食、93%的棉花、23%的油料、55%的蔬菜。耕地一年两作,常年得不到休养生息,耕地地力透支较重,化肥、农药、地膜等用量也处于全省较高水平,大部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接近极限。三是农业生产效益偏低。由于沿黄地区传统农业规模较大,农业转型升级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同时,粮食等农产品加工业附加值不高,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再加上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种植业比较效益偏低。

四、下步工作思路与措施

今后,要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科学利用黄河资源的有关要求,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强优势、补短板、抓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业生产质量效益,进一步推动沿黄地区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主攻方向上,紧紧把住“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底线思维,确保粮食安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步提升粮食产能,着力增强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作物。突出机制创新,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突出科技创新,研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推动种植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三是坚持绿色发展,实现生产生态统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作为转型升级的出发点、落脚点,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四是坚持功能拓展,推进融合发展。以发展农业“新六产”为抓手,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培育壮大新动能,拓展种植业发展新空间。

在发展重点上,突出抓好五个方面:一是稳步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科学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长期稳定的粮食生产优势区。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县为单位,有计划整建制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全面推行绿色生态环保、资源高效利用、生产效能提升的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技术模式,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先进植保机械等现代化节水、节肥、节药新机具、新设备,持续减少水、肥、药使用量,促进沿黄地区农业生产绿色发展。二是着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发挥好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平台的政策引导作用,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做好农牧结合大文章,认真研究种养结合的模式、牧草的品种以及配套的农机农艺等方面,探索出适合沿黄流域农业发展新路子。三是全面推广农艺节水技术。在粮食生产上,积极选育推广耐旱、多抗、高产粮食优良品种,大力推广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播后镇压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全面提高粮食作物抗旱和耕地蓄水保墒能力。加大对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探索推广粮食等大田作物应用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化节水灌溉技术,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灌溉,有效减少水肥使用量,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四是开展品牌提升行动。加快培育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品牌,打造线下与线上深度融合的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推动品牌塑造向电商渠道延伸。加强品牌宣传推介,积极参加各类展览展销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及新媒体的宣传,扩大沿黄9市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五是加快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建一批融合发展先导区,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实施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各类电子商务平台,拓展电商营销渠道;优化农村创业创新环境,规范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带动农民、发展农业,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引入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再次感谢贵委对我省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恳请继续多提宝贵意见建议,以更好地促进我们的工作。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2019年8月1日


责任编辑: 办公室
分享
上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