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建设高素质实用性产业大军的建议
【 字体:
打印
时间:2019-08-19 16:15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鲁教提函〔2019〕205号

刘泽铭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建设高素质实用性产业大军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目前,我省高职院校78所,中职院校401所,在校生约150万人,每年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产业工人50多万人。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注重提升全省职业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发展质量,通过办好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实用性产业大军,为乡村振兴、经略海洋、军民融合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等重大战略以及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关于“尽快制定我省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才振兴规划”的建议答复

根据《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规划,未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实用性技能人才,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实用性技能人才将成为人才规划中最重要的基础支撑,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是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近三年,教育财政经费增量均向职业教育进行了倾斜,每年的省级财政投入保持在3亿元以上,逐步提高生均经费拨款水平,切实保障学校办学经费。二是全面规划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扎实推进包括技工院校学历教育在内的中职与高职、中职与本科、高职与本科、本科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衔接,推动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三是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育人机制。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下一步,我厅将把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实用性技能人才方面的情况报相关部门,会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部门,为山东省制定高素质实用性技能人才规划提供材料支撑。

二、关于大力加强职业院校建设的建议答复

一是推进省示范性及优质特色中职学校建设工程、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推动每县(市)建设1所省级规范化中职学校,实施100所示范校、优质特色校建设工程;以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为抓手,建设了25所省技能型高职特色名校,实施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37所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办学水平明显提升。二是推动省属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通过示范引领、试点推动的方式,引导具备条件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支持本科高校积极参与“1+X”(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拓展学生的就业创业本领。三是开展好本科职业教育试点。继续加强研究和指导,做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完善提高和测评工作。四是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长效机制。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实现双主体协同育人。积极承担国家“十百千”产教融合试点,认定一批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学校和企业。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将企业先进的技术工艺、生产标准、真实项目融入日常教学,广泛开展订单式、冠名式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有机衔接。五是实施职业院校水平提升工程,以设区的市为单位制定5年实施方案,明确路线图,提升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水平,促进各地职业院校健康发展。

三、调整优化职业院校布局结构,打造重点特色专业

在各类规划中充分考虑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健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的学校和专业布局结构,统筹规划市域内职业院校布局调整、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统筹各类职业教育资源,与区域产业对接,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健全专业设置与调控机制,重点建设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着力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扶持农林牧渔地矿油和涉海类等艰苦专业,引导职业院校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实施品牌专业群建设计划,迄今共立项建设238个中职品牌专业、67个高职品牌专业群,推动职业院校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打造专业特色,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山东省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优质资源跨区域、跨学校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四、关于“制定政策,积极引进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的建议答复

近年来,我省在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引进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创新编制管理方式方法,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设计,建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灵活多元的院校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机制。一是核定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允许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总额的20%不纳入编制实名制管理,由学校自主聘用专业兼职教师,财政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确定经费拨付标准。二是改革职业院校教师招聘制度,建立教师引进“绿色通道”,对教学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允许先行参加教师招聘考试,符合要求者先录为兼职教师,待取得教师资格证后再转为正式教师。三是将教学实绩、技能水平、技术研发成果等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将高等职业院校职称评审自主权下放到学校,在中职学校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四是职业学校新设专业原则上应有相关行业企业参与,充分发挥学校聘任的产业教授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开发、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作用,推进在院校设立大师工作室、在企业设立名师工作室,建立区域共享的兼职教师库。

下一步,我厅将以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9〕2号)为契机,将重点制定落实急需紧缺实用性技能人才政策。会同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以及其他主管部门推动相关单位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在岗位设置、聘用管理和绩效工资分配方式等方面为引进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开绿灯。

五、营造尊崇技能、尊重工匠的人文环境

为营造尊崇技能、尊重工匠的良好人文环境,我省多措并举加强宣传引导。一是开展劳模和工匠精神大讲堂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大国工匠”、“齐鲁工匠”等高素质劳动者先进事迹与重要贡献的同时,引导各职业院校广泛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二是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周期间,各地各校通过开展“职业学校校园开放日”、“志愿服务日”、文化展演和校企合作案例推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展示十八大以来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增强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2019年,共有3675家企业、191.5万人参与职教周活动。三是壮大宣传声势。邀请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山东卫视等13家省级以上媒体参加座谈会,加强交流互动,推动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宣传的格局。

感谢您对我省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建言献策,推动全省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019年8月19日

(联系处室:山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

联系电话:0531—81916551)



责任编辑: 张雨潇
分享
上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