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持省内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建议》的答复
【 字体:
打印
时间:2019-08-21 10:08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鲁教提函〔2019〕192号

郭洪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省内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加大对地方高职院校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引导地方高职院校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全省职业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一、加大对地方高职院校建设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我省不断优化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结构,实施职业院校水平提升工程,以设区的市为单位制定5年实施方案,明确路线图,提升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水平,促进地方高职院校健康发展。2017年,启动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两批共有37所高职院校被确定为立项建设单位。目前,我省国家示范(骨干)高职、省技能型名校和省优质高职达到40所,占全省总数的51.3%。2019年,重点遴选支持建设15所高水平高职院校。统筹考量,综合平衡,适当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全省绝大多数地市均有高职院校入选各类建设工程名单,入选学校获得国家、省、市相应的政策、财政扶持。

二、加大地方高职院校经费投入

近三年,教育财政经费增量均向职业教育进行了倾斜,每年的省级财政投入保持在3亿元以上。教育厅联合财政厅出台了《关于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意见》,针对地方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主要办学要素,启动17大重点建设项目。支持以设区的市为单位,统筹规划市域内职业院校布局调整、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统筹各类职业教育资源,与区域产业对接,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省财政对部分改革发展类项目给予了专门资金支持。出台并落实高职院校生均预算内经费拨款标准,2018年,全省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达到13345元。引导职业院校紧密对接区域支柱性产业、“十强产业”,推进品牌专业(群)建设,迄今分别立项中、高职品牌专业238个、150个,优势、强势、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得到重点扶持,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实训实验室等办学基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三、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效育人机制

以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和《山东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为抓手,着力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育人长效机制。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实现双主体协同育人。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支持领军型企业、高水平职业院校、行业组织牵头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教集团,积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育链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认定一批特色鲜明、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骨干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承担国家“十百千”产教融合试点,认定一批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学校和企业。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将企业先进的技术工艺、生产标准、真实项目融入日常教学,广泛开展订单式、冠名式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有机衔接。从2019年起,市、县级人民政府设立职业教育发展资金,建立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成本补偿机制,支持建设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校和企业,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建设一批骨干职业教育集团。

四、加强对高职院校的考核和管理

近几年,我省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但是全省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制约着我省职业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根据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您的建议以及全省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教育厅正在研究起草对高职院校的考核管理办法,以加强对高职院校的管理和指导,引导地方高职院校科学健康发展,对部分考核落后的高职院校主要领导进行约谈、约束,破解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您建议的对欠发达地区地级市所属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导提高级别的问题,目前难以做到。一是高职院校领导班子行政级别有具体的政策文件规定;二是提升高职院校领导级别与提升质量无必然联系;三是职业教育将按类型来发展,类型里面还会有层次以及对应的行政级别。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吸收您的建议,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按照《关于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十条意见》要求,将职业教育摆在教育强省和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大格局中系统谋划布局,围绕破解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突出矛盾,在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人才培养、“双师型”队伍、产教融合、办学制度、保障机制、管理体制、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感谢您对我省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建言献策,推动全省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019年8月21日         

(联系处室:山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  

联系电话:0531—81916551)   


责任编辑: 张雨潇
分享
上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