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040656号《关于加强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提案的答复
【 字体:
打印
时间:2021-11-15 10:06

***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根据我厅职能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农业农村厅紧紧围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重大政治任务,依托主导产业和优势资源,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乡村产业振兴。 

一、立足地方特色产业,打造乡村经济发展新优势。利用我省山地、丘陵、平原、沿河、沿海等资源禀赋,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产业结构,培育地域特征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小众类、多样性的乡村产业,打造农业产业区域发展亮点。组织编制了寿光蔬菜、金乡大蒜、章丘大葱、沾化冬枣、栖霞苹果、莱阳黄梨、青州银瓜、乐陵小枣、潍县萝卜、平阴玫瑰、菏泽牡丹、日照绿茶、德州扒鸡等13个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方案,已经省政府批复同意印发实施,并组织编制文登西洋参、乳山牡蛎、蒙阴蜜桃、夏津椹果及其他特色产业培育方案;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打造品种品质优良、规模体量较大、融合程度较深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我省正在组织建设烟台苹果、寿光蔬菜、沿黄肉牛、沿黄小麦等4个产业集群,每个产业集群中央奖补资金2亿元;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建设集标准原料基地、集约加工转化、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累计建设国家农业产业强镇78个,首批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158个;依托资源优势,选择主导产业,建设“小而精、特而美”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29个,创建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1353个。下一步,我们将突出地方优势特色,推动实施寿光蔬菜、金乡大蒜等特色农产品培育方案,培育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促进特色农产品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搭建乡村产业发展平台,持续推进寿光蔬菜、烟台苹果、沿黄肉牛、沿黄小麦等产业集群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新创建一批省级农业产业强镇、乡土产业名品村;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依托,推进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形成集生产、加工、贮藏、冷链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二、壮大多元经营主体,提高联农带农能力。推进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规范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健康发展,推动形成新的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引育并重,在现代种业、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培育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促进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范发展,逐级建立政府优先扶持目录,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支持引导家庭农场进行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态化生产;引导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经营主体、科研院所等,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打造联合舰队。目前,全省已培育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过万家,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的家庭农场达9.58万户,农民合作社24.04万家,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达到10.38万家。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我省总结推广覆盖面广、共建共享、农民受益的“六金一利”利益联结模式,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下一步,我们将落实好《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开展省、市、县重点龙头企业“三级联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加强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小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三、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进延链、补链、壮链、优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林牧渔业与加工、流通、文旅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终端型、体验型、智慧型、循环型发展业态。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为抓手,深入开展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县、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创建等活动,推动生产、加工、配送全程无缝对接,已认定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45个、示范园区32个、示范企业376家。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建省级各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669个。下一步,我们将巩固我省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势,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精深加工能力,发展农产品及副产物综合利用,促进产业升级、产业链增值,组织开展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强县、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促进休闲农业提档升级,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机制完善、带动力强的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宣传推介一批美丽休闲乡村、精品线路。

四、推进标准化品牌化,提升农业产业价值。强化宣传引导,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提升月”系列新闻报道等活动;制定下发《关于全面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标准化建设的通知》,全面推进乡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标准化建设,推动“五有”、“六落地”建设标准全覆盖,实现监管网格化、精准化;组织农资打假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等专项行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利剑”行动,有效保障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齐鲁灵秀地 品牌农产品”公用品牌,开展山东农产品品牌宣传系列宣传,已认定六批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下一步,我们将严格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若干措施》,扎实推进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专项行动,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努力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持续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化肥减量增效、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扎实做好农产品品牌宣传营销活动,构建多维度、广覆盖的品牌宣传格局,持续提升“齐鲁灵秀地 品牌农产品”影响力,提升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价值。

五、改善生产设施条件,挖掘农业生产潜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的意见》精神,坚持“四个到位”的要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656万亩、实施高效节水灌溉4706万亩。省政府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涉农资金整合的约束性任务,2021年亩均财政补助达1500元以上,截至2021年8月底,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520.25万亩,新建高效节水灌溉338万亩;制定出台了《山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运行管护办法》《关于加强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运行管护的指导意见》,创新实施“财政补助+水费收入+N”筹资模式,建立完善管护经费分类保障机制,确保运行管护到位。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确保全省粮食综合产能保持在1100亿斤左右。全面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突出加强高效节水灌溉和耕地质量提升,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完善多元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依托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创建,实施重点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集聚粮食生产资源要素,整建制开展吨粮镇、吨粮县建设。

六、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选准培育对象,科学细化培训内容,重点组织实施农业领军人才、省扶贫重点村农民合作社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专业种养加能手等培养行动,2020年分层分类培育各类高素质农民4.2万人,“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育52万人次;开展“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承办第三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拓宽高素质农民服务路径,展示高素质农民风采;配合省教育厅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高职院校扩招工作部署,积极动员农民踊跃报名,2020年共录取农民5800名;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创业热情,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吸引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已推介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16个、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10个、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12个,培育全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24人,连续举办了5届全省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营造出良好创业创新氛围。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培育高素质农民。以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合作社领办人、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为重点,以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为目标,兼顾小农户科技需求,切实加强以农广校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不断发展壮大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落实好《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完善支持创业创新政策措施、搭建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引导青年人返乡下乡创业。

感谢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恳请继续多提宝贵意见建议,以更好地促进我们的工作。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2021年9月28日       

责任编辑: 农业农村厅办公室
分享
上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