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关于发挥民营经济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的作用的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结合工作职能,现答复如下:
一、民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的重要指示精神,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连续出台实施“非公十条”“民营经济35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推动民营经济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截至2020年底,山东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发展到1169.8万户,占全部市场主体的比重超过98%。
二、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积极培育高成长企业。大力推动“小升规”,指导各市按1.2倍比例建设“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通过实施奖励引导、加大融资支持、开展对接服务等方式,推动小微企业“升规纳统”;扶持发展“专精特新”企业,鼓励中小企业掌握专有技术或独门绝活,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化发展道路,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34家;培育瞪羚和独角兽企业,加大上市培育、融资服务、市场开拓等方面支持,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实现持续快速发展,选树高成长企业标杆,累计培育瞪羚企业709家、独角兽企业13家;鼓励企业跨越发展,对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500亿元、1000亿元的民营企业进行财政奖励,鼓励更多的龙头民营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累计培育新跨越民营企业20家。二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大机遇,实施“个十百”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程,开展“云行齐鲁”专项行动,实施云服务券补贴,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15个,带动20多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每年完成万项技改、推动万企转型、“十三五”以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7万余个。开展“山东制造·网行天下”专项行动,举办“千品竞发、千企千亿”、民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等活动,建立省内企业与流通渠道、电商平台常态化对接机制。分行业组织中小企业开展对标学习活动。三是培育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引导各地健全公共服务体系、集聚优质服务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培训、咨询等“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服务支撑,培育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49个、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36个,每年可为5万多家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人员培训、市场营销等专业服务。四是建立优质中小企业成长帮扶机制。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发“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和成长帮扶系统”,聚焦“小升规”、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帮助解决创新、人才、融资、营销等方面诉求,目前已汇集5000多家中小企业关于人才供给、融资贷款、政策匹配、产研合作等需求。围绕企业需求,公开征集和培育专业服务机构和平台,分类开展对标培训、产研见面、项目路演、融资对接、商品展会等精准服务,已举办“梯度培育,人才为先”和“梯度培育,助企融资”两场对接会。五是实施企业家队伍建设工程。举办企业家高端出国培训、中青年企业家培训和企业家网络学院线上培训,提升企业家创新发展、决策管理、资本运作等能力,累计培训企业家1万余人。评选表彰优秀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宣传企业创新创业典型经验,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关注、关爱民营企业的浓厚氛围。
三、加强民营企业融资支持。一是加强政银企对接。组织开展“金融辅导员”“首贷培植”“金融诊疗”等特色服务,引导更多信贷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截至2020年末,有融资需求的辅导企业16026家,涉及金额4331.12亿元,已解决14383家,涉及金额3738.64亿元。二是实施应急转贷服务。出台《关于建立企业应急转贷基金的指导意见》,设立省级企业应急转贷运营平台,吸纳市县转贷运营机构,为资金周转暂时困难的民营企业提供应急转贷服务,日转贷使用费率在0.8‰以下。2020年,为6282家企业提供应急转贷785亿元。三是推动产业与基金专项对接。制定实施《山东省产业发展对接基金投资行动方案》,2020年举办首届“中国产业·资本对接大会”,省内外146家基金机构、100多家企业现场对接。四是创新应用供应链金融。出台《关于强化财政金融政策融合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通知》,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关键产业链优选核心企业,分批建立“白名单”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引导核心企业确认应付账款、开具商业汇票、签发供应链票据等,加快核心企业信用向中小微企业传导,支持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目前已公布第一批594家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白名单。
四、下一步措施
根据您的建议,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继续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民营经济营商环境,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引导民营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
(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供给能力
1.加快绿色低碳安全发展。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鼓励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抓住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市场机遇,大力实施绿色标准,积极推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到2025年,在家用电器、纺织、医药、食品、轻工、钢铁、建材、机械、汽车、化工、有色金属、电子信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建设省级以上绿色工厂300家左右。培育绿色交易市场机制,进一步健全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交易机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转效率。引导企业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风险防控和隐患治理,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2.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行动。设立“山东技改在线”,打造“技改视频库”,举办技术改造供需对接会,开展诊断咨询,重点推进电子、机械、汽车等十大行业装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园区上线、产链上云、集群上网,支持自主可控BIM技术在建筑、交通等行业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深度应用,每年完成5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1万个。
3.深入推进数字赋能。实施“万名数字专员进企业”行动,培育1万名数字专员专项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导数字经济从消费领域向工业领域延伸。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主导或参与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等行业性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深化数字技术在农业、服务业及社会各领域民营经济主体内的推广应用,推动企业和设备“上云用数赋智”。力争到2025年,产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进展,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率达到7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设备联网率达到65%。
4.共建共享“好品山东”。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开展百年品牌企业培育工程,引导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和培育能力,进一步擦亮“老字号”,叫响“大品牌”,支持“成长型”品牌,培育一批“小而美”潮牌旺品。深入开展消费品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积极对标国外优质产品质量和性能,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到2025年,省制造业、服务业高端品牌企业分别新增1500家、600家以上,形成3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好品山东”产业集群。
5.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适应消费升级新趋势和科技革命新潮流,深入推进各行业、各领域跨界融合、联动转型,推动组织管理方式、产业形态、经营业态、商业模式新变革。积极发展协同研发、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加快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到2025年新培育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50家左右。
(二)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1.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支持民营企业聚焦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5类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着力锻长板补短板,协同各方面资源,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推进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突破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难题,省重点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项目不低于省级重大项目总数的50%。到2025年,80%以上的工艺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达40%左右,有研发机构的占比达25%左右。
2.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推进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建设。深化产学研协同协作,支持民营、中小企业主导或参与建设创新联合体,鼓励欠发达市、县(市、区)企业,在济南、青岛、烟台等创新资源聚集区建设科创飞地。鼓励42个重点产业链“链主”型民营企业牵头建设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每个产业领域布局1-2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技术创新中心,推动资源共享、成果共用。到2025年,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0家左右,支持具备条件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中心。
3.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深化创新成果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推广应用,深入实施创新产品保险补偿机制,促进整机(系统)和基础技术互动发展,推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加快融入良性循环的新技术创新应用体系。加强技术市场建设,改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模式,进一步做强技术经纪人队伍,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到2025年,推动5000项以上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