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四五”期间山东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体系的建议》
【 字体:
打印
时间:2021-08-14 14:11

鲁自然资函〔2021〕1323号

徐超丽等2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十四五”期间山东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体系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结合我厅职能,现就“建立‘绿碳’与‘蓝碳’相结合的‘碳中和’增强机制”部分答复如下:

一、林业碳汇有关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绿满齐鲁?美丽山东”国土绿化行动,“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5.4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8.25%,森林蓄积达到9300万立方米,森林碳库以每年240多万吨的速度递增,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按照国家林草局统一部署,2018年我省组织开展了第二次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工作,调查了全省2013-2016年间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活动引起的碳汇量变化情况。部分市、县也开展“碳中和林”和“碳汇林”的实践探索,取得一些经验。但正如您提出的,我省目前已无太多植树造林空间,特别是满足现行碳汇造林方法学能够参与温室气体志愿减排交易的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空间更少。

二、海洋碳汇有关工作开展情况

海洋碳汇是应对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解决赤潮、绿潮、缺氧、酸化等海洋环境问题的关键。我省海洋碳汇资源丰富,拥有15.95万平方公里的毗邻海域和3345公里的海岸线,贝藻养殖面积37.4万公顷,滨海湿地面积72.85万公顷。“十三五”期间,我省牵头组织实施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在海洋碳汇机制、碳汇标识与计量等基础研究方面积累了多项成果。山东大学焦念志院士提出的“微型生物碳泵”(MCP)储碳理论框架,被《科学》杂志认为是“巨大碳库的幕后推手”,纳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特别报告。科研院所、大学及企业相继成立桑沟湾贝藻碳汇实验室、楮岛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观测站、山东大学-达尔豪斯大学联合实验室、全国首个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海洋碳汇院士工作站、黄渤海蓝碳监测和评估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探索海洋碳汇及蓝碳监测评估等工作。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大学等院所以及威海、东营等沿海市的海洋渔业碳汇探索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率先提出“碳汇渔业”理念,建立了渔业碳汇计量与评估方法,研发并应用了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海洋牧场构建等渔业碳汇扩增模式与技术。威海市发布了《蓝碳经济行动方案》,开展海草床修复、水产绿色养殖、海洋碳汇方法学开发、渔业碳汇交易示范路演等多项工作,将蓝碳经济作为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切入点。

三、下步工作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将“山东发展海洋碳汇路径与对策研究”列入2021年度海洋重大问题研究课题,重点围绕我省海洋碳汇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干什么、怎么干”提出具体意见建议,为推动海洋碳汇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二)开展基础性调查监测。按照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开展黄河三角洲典型滨海盐沼湿地蓝碳信息现状调查、海草床生态系统固碳潜力评估监测等工作,依托我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队伍,逐步实现业务化开展区域蓝碳监测和评估等工作。

(三)推动建立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发挥省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用,启动开展山东近海各类储碳生态系统碳汇计量方法与标准研究,推动建立被国际广泛认可的海洋碳汇核查、监测标准和评估技术模型,完善碳计量、核查技术标准,为进行我省海洋碳汇经济核算和海洋碳汇纳入碳交易体系奠定工作基础。

(四)努力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经国家林草局同意,启动山东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有效增加我省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山东贡献,为全国科学绿化提供山东经验。

感谢您对自然资源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2021年8月14日

责任编辑: 自然资源厅办公室
分享
上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