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棣俭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对照提案内容,根据我厅工作职能,现答复如下:
一、前期工作
(一)强化统筹协调,制造业规模效益稳定提升。2021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3%,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与全国持平,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6%的目标。
(二)强化动能转换,制造业结构布局持续优化。印发实施《山东省“十四五”制造强省建设规划》,推动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圆满完成国家下达压减任务。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两大先进钢铁基地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规上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技改要素对接实现全覆盖,连续两年提前完成“万项技改、万企转型”,技改投资两年平均增长5.7%,比全国高8.5个百分点。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2021年,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8.6%、24.8%、20.4%。
(三)强化自主创新,制造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加快推进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组建85人的创新研发团队。获批建设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新认定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7家。出台《关于加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八条措施》。2021年,新认定工业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15家。新培育认定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22家,累计达318家。实施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2937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产品)105项。组织有实力企业竞标承担国家工业强基项目累计45个,数量居全国前列。
(四)强化数字赋能,制造业数转制改步伐加快。2021年,山东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为115.9,高出全国19.3个点,居全国第二。出台《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方案》,启动省级数字化车间培育,认定省级数字化车间82家。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58.2%,高于全国3.6个百分点;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率67.8%,同比增长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二。持续开展“云行齐鲁”活动,发放“云服务券”1.4亿多元,带动全省上云用云企业超过35万家,上云工业设备达4212万台套。出台实施《山东省传统产业智能化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推出“云技改”模式,促进“六推六化”等任务落实。
(五)强化绿色转型,制造业绿色发展提级加速。出台《山东省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聚焦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产业领域,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2021年,创建首批省级绿色工厂85家,有83个项目列入工信部绿色制造名单。组织对全省钢铁、电解铝、水泥、氯碱等高耗能行业的142家企业实施节能监察。开展工业节能技术装备及“能效之星”产品和能效“领跑者”遴选,有94种节能技术装备产品列入《国家工业节能技术和“能效之星”产品目录》,5家企业被工信部评为能效“领跑者”。
(六)强化区域合作,制造业开放发展领域更宽。深化与日韩的合作,以RCEP协定签署为契机,与日本爱知县经济产业局共同主办“2021对话山东-中日汽车产业对接交流洽谈会”,线上线下组织中日两国近100名企业家交流。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举办中国(山东)-东盟中小企业合作发展大会,组织20多家民营企业参会与RCEP成员国中小企业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活动。组织全省8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加第十七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深化与德国的合作,与省贸促会、德国海外商会联盟·大中华区共同主办“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业对接交流会”。
(七)强化政策措施,制造业发展氛围更加浓厚。充分发挥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和省工业运行指挥部作用,构建各级各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建立“月通报、季约谈、年奖励”工作机制,每月通报各市规上工业和技改投资增速,每季度对后进市进行约谈,省财政安排1500万元对先进市进行进行奖励,营造争先进位工作氛围。落实省政府出台的“六稳”“六保”促进高质量发展五批政策清单,提出22条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省财政安排工业转型资金21.12亿元,其中,技改资金6.06亿元,支持智能化技改项目281个、股权投资项目12个、贷款贴息项目34个,撬动社会投资近700亿元。
二、下步打算
(一)优化产业体系。坚决遏制“两高”项目新增产能、能耗和污染排放,完成不符合条件高耗能项目退出和压限产任务。持续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坚决完成国家钢铁产能、产量双控任务,加快两大钢铁基地建设。深入实施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施工业技改提级行动。集中力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医药等新兴产业。超前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形成产业发展新增长点。聚焦打造11条标志性产业链,推行“链长制”,升产业体系稳定性和竞争力。
(二)增强创新能力。聚焦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基础软件等基础核心领域,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推进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动力。深入实施首台(套)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高端软件等领域保险补偿机制,促进整机 (系统)和基础技术互动发展。
(三)推动先进制造。推广一批高水平智能制造装备标杆,建设一批引领作用强、综合效益显著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深入实施智能化技改行动计划,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大力开发绿色产品,高质量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工业园区,加快建立绿色供应链。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面向铸造、印染、模具等关键环节,布局建设共享制造平台。
(四)培育优质企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高端化工等重点产业,促进企业重组合作,打造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核心竞争力的“领航型”企业。培育一批专注细分市场、聚焦主营业务、创新能力突出、成长潜较高的优质中小企业。发挥“链长制”、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作用,促进关联度高、协同性强的企业进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促进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与协同发展。
(五)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 RCEP成员国地方产业合作,推动高端装备、重型汽车、电子信息、现代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医疗设备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支持电力装备、石油装备、海工装备等骨干企业与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开展国际合作,支持轮胎、造纸、炼油、木材加工等资源依赖度较高企业到资源富集地区建立开发基地。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深化中日韩区域性产业合作。
(六)深推数字赋能。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化新一代通信网络。深化工业大数据融合应用,在机械、化工、纺织、食品、医药等行业开展智能车间、数字孪生、远程监控诊断等创新应用。做强工业互联网,深化“个十百”平台培育工程,打造3家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10家以上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100家以上垂直行业平台。推动胶东经济圈工业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基地建设,推动青岛市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七)推进集群培育。统筹“一群两心三圈”优势产业协同发展,聚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轨道交通、智能家电、新材料、纺织服装、有色金属、健康食品等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集群。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创新链发展产业链,组建集群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建立完善中心城市主导、相关城市配合、集群培育机构牵头、企业积极参与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服务机制,形成要素配置合理、生态友好协调、质效明显提升的支撑互补格局。
(八)强化保障措施。充分发挥省制造强省领导小组作用、省工业运行指挥部和工业运行服务机制作用,建立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机制。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综合运用股权投资、贷款贴息、事后奖补等方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优化制造业金融生态。在能耗总量只减不增前提下,保障合理用能,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做好生产要素综合协调保障。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2年05月15日
(联系单位及联系电话: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规划与技术改造处,0531-51782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