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新型储能电池研发的提案》已收悉,结合各单位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新型储能是新能源装备产业建设、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前期我厅与省财政厅、省能源局等部门在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等方面开展了以下工作: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积极统筹政策、技术、人才等资源推进产业发展。支持济南比亚迪动力电池、枣庄欣旺达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企业加快落地投产。
省财政厅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扶持政策,加快推进新型储能电池高质量规模化发展。一是积极采取市场化方式支持新型储能发展。近年来,新型储能在技术装备研发、示范项目建设、商业模式探索、政策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省财政厅积极配合业务主管部门,结合现状,分类施策、稳步推进新型储能成本合理疏导。二是推动新型储能电池多元化技术开发。结合首台(套)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政策,持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按照“多投多奖、少投少奖”企业研发投入递增奖励机制,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储能电池项目企业研发费用按一定比例给予最高600万元补助,鼓励开展钠离子电池、新型锂离子电池、铅炭电池、液流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和集成优化设计研究。三是全面落实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省财税部门积极落实中央和省税费优惠政策,鼓励新型储能电池产业企业开展科技研发,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按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属于先进制造业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进一步提高到100%。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照15%优惠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并同时享受城镇土地使用税率减半征收优惠。
省能源局一是在新能源发展方面。我省新能源产业配套装备以海上风电、核能、氢能和储能等领域为重点,结合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初步形成青岛、烟台、济宁、泰安、德州、聊城六大新能源“雁阵型”产业集群,建成聊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等8个重点园区。二是在储能发展方面。开创五个“第一”:2021年新增规模(54万千瓦)全国第一;华能、华电、国电投、三峡四家央企的首个百兆瓦项目均落地我省;国内率先规模化应用液冷电池技术;建成国内首套盐穴压缩空气储能调峰设施;成立国内高校首个二级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储能技术学院。
下一步,省工信厅、省财政厅及省能源局将各自结合职能,立足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需要,结合您的有关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根据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需要,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搭建企业与省内行业协会对接平台,助力产业发展。省财政厅将积极配合业务主管部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向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等投资机构推介优质项目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新型储能项目。配合科技部门健全企业研发财政补助实施和管理机制,着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让研发投入占比较高的新能源等领域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另外将会同税务部门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继续抓好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推动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支持新型储能电池产业发展。省能源局将以能源发展“九大工程行动”为引领,在加快新能源推广应用、推动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我省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和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有力支撑。持续推动储能规模化应用,继续加大2022年度储能示范项目应用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锂电池、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技术规模化应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通过自建或购买调峰储能能力方式,增加装机并网规模,促进新型储能快速发展。积极向国家能源局争取,将我省列为新型储能先进省份。在深化与山东科技大学在储能、新能源领域战略合作,共同推进新能源领域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交流培养,推动国家电投集团、国轩高新、电工电器集团等单位持续加强科研研发投入等方面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与技术成果转化。
感谢您对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2年07月15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电子信息产业处,0531-51782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