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建议
【 字体:
打印
时间:2022-08-20 10:20

民革山东省委员会:

感谢对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3月31日,李干杰书记对第12050381号政协提案《关于加快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建议》作出批示后,我厅高度重视,成立以张海波厅长为组长、分管厅长为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围绕提案逐条认真研究办理。现将提案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数字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我省数字经济呈现规模稳步增长、创新融合驱动加快、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良好发展态势。2021年我省数字经济总量突破3.5万亿元,规模位居全国第三,较2017年增长40%,占GDP比重超过43%,已成为驱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迅猛

2021年全省信息技术产业突破万亿元大关,全年实现收入1.26万亿元,同比增长27.3%,增速创五年新高,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收入4615.7亿元,同比增长23.9%,高于广东17.6个、江苏1.7个百分点;软件业实现收入7970.4亿元,同比增长29.3%,增速在前十个软件大省中位列第一,高于广东13.9个、江苏11.3个百分点。济南、青岛两个软件名城分别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802.8亿、2900.2亿元,同比均增长20.3%,增速列全国副省级城市前三位。海尔、浪潮等5家企业进入中国软件百强,海信、歌尔等4家企业入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电信业业务收入 761.7亿元、同比增长 8.9%,居全国第四。互联网业加快发展,累计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15个,2022年我省新增橙色云、蓝海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总数达到4个,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其中海尔卡奥斯连续3年居全国榜首、浪潮云洲跃居第六。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成为工信部批复的全国第二个示范区。

(二)数字化赋能产业动能强劲

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115.9,规上工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率提升至67.8%,均居全国第二。滚动实施万项技改,实施万企转型,2021年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481个。加快推动工业数据“聚、通、用”,培育数据共享、数据开放、数据流通、数据服务等4类60个工业大数据平台。制定工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谋划“1+3+N+X”的工业大数据中心体系布局,打造“云行齐鲁”升级版,上云用云企业超过35万家。智慧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各类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数量发展到350多家。服务业数字化水平加速发展,新零售、“宅经济”等新业态和新模式实现较快规模增长。与阿里、京东、美团、快手、抖音五大全国性电商平台合作不断深化,2021年我省淘宝村数量达801个,居全国第三;9个县(市)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升级

加速5G网络布局和商用步伐,全省5G基站数量15.5万个。大力实施“双千兆”网络系统工程,济南、青岛、日照3市达到“双千兆”城市标准。建成覆盖全省16市的全球首张5600公里确定性网络。推动“星火·链网”超级节点落地济南,累计建成运营20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其中7个接入国家顶级节点。济南、青岛两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开通运行,我省成为全国首个拥有两个国家级直联点“双枢纽”省份。全省各类数据中心达到210个,在用标准机架数超过23.4万个,同比增长超过60%。全省物联网终端用户超过1.1亿户、居全国第四,物联网终端接入流量居全国第一。

(四)数字化治理成效突出

建立全省数字经济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出台《山东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统计监测体系》《山东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测算方法》,完善数字经济运行监测、统计分析、评估考核机制,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纳入各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指标,全省协同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快形成。《山东省大数据发展促进条例》《山东省公共数据开放办法》于今年正式实施,适应数字化发展需要的法律体系、规范标准日益完善。全省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到90%以上、全程网办率超过80%,2700多个事项实现全程无人工干预“秒批秒办”,加快推进全省“一网统揽”综合慧治平台建设,数据开放指数位列全国第二。成功获批国家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管理试点、全国企业数据管理国家标准贯标试点、国家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

二、提案办理进展情况

围绕提案涉及的政策引领、数字基建、主体培育、产业赋能等方面有关意见建议,结合我厅职责,具体落实情况如下:

(一)强化政策引领,完善数字经济统筹推进机制

一是建立统筹推进工作机制。在数字强省建设领导小组下,我厅联合省委网信办、省发改委等11个部门制定《山东省数字经济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厅内部成立数字经济工作专班,以厅长为组长、8名分管副厅长为副组长、26个责任处室负责人为成员,凝聚全厅合力,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二是出台“重点突破”行动方案。联合七部门出台《山东省2022年数字经济“重点突破”行动方案》,着力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等关键领域实现重点突破。三是优化金融支撑环境。积极推动和协调省新动能基金公司,围绕数字经济引导设立天使基金、创投基金和产业基金。争取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我省设立子基金,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发挥5000万财政资金作用,对86家申报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推介,指导省现代发展产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尽调磋商。

(二)夯实基础支撑,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

一是深入开展5G建设攻坚行动。组织实施“百城万站”深度覆盖和“百企千例”规模应用2022年行动,全省县级以上城区5G深度覆盖逐步完善,应用5G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显著增多,重点行业实现5G规模化应用,对全省数字经济建设赋能作用显著提升。全省16市的市区及县城城区均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二是加快建设工业大数据中心。根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组织开展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通知要求,遴选和启动“1+3+33”工业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支撑产业链优化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组织开展2022年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申报工作。完善提升我省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协调省工业互联网协会加快推动“云行齐鲁 工赋山东”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四是大力发展工业软件。聚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工业软件重点领域,组织骨干软件企业申报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认定推广一批首版次高端软件,带动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

(三)深化数据赋能,持续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一是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编制出台《山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聚焦“十强”产业,以龙头企业、中小企业、产业链条、产业园区的数字化转型为切入点,以应用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目前《实施方案》已形成征求意见稿。二是加快数字经济园区建设。联合省财政厅出台《山东省省级数字经济园区建设奖补实施细则》,组织开展2020及2021年度省级数字经济园区认定工作,对符合要求的示范型和成长型园区给予一定启动建设资金。三是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建立“链主”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接机制,搭建“专精特新”企业与优质数字化服务商供需精准匹配对接合作平台。将数字增效要素融入标志性产业链“专精特新”企业融链固链交流对接活动,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四是加快中小企业上云用数。完善和扩展“山东省企业上云公共服务平台”功能,鼓励云服务商向中小企业免费开放部分功能,完善“云服务券”“创新券”等奖补政策。深入推进“万名数字专员进企业”行动,建立省市县三级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顾问+雇员”式服务,目前累计培育数字专员3000多人,推动6万多家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

三、下步工作计划

结合提案有关建议,我厅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助推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一)把数字产业化创新作为赋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扩容倍增

围绕数字经济四类核心产业提速发展,研究制定山东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倍增发展实施方案。一是补齐电子信息制造业短板,打造发展增长极。实施集成电路“强芯”工程,支持省内设计、封测企业联合整机企业共同研发配套芯片,提升芯片设计、通用器件封测能力。实施高清显示“补面”工程,突破micro-led等前沿新型显示技术,扩大激光显示领先优势,实现我省在新型显示产业的创新布局。实施整机终端“扩量”工程,加快青岛高端智能家电、威海打印机等基地建设,提升智能家电、计算机外设产能和市场份额。二是强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优势,打造产业引领区。实施高端软件名城、名园、名企、名品“四名”行动,推动济青两软件名城提档升级,重点支持济南齐鲁软件园、青岛国际创新园争创中国软件名园。认定一批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推广技术领先的鲁版软件名品。印发实施虚拟现实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争创国家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构筑元宇宙产业发展新优势。三是抢抓工业互联网机遇,打造创新示范区。做大做强“双跨”平台,推动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等重点平台向世界一流水准迈进。瞄准标志性产业链,打造一批深耕行业需求的服务型平台,加快推动从信息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向工业互联网跃升。深化互联网产业运行监测和统计分析。四是巩固提升信息通信服务业,打造集聚新高地。支持发展通信感知一体化、通信与人工智能融合、通信网络内生安全、星地一体融合组网等下一代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大力推动提速降费,做强电信基础服务,持续推进业务开放,壮大电信增值业务规模。

(二)把产业数字化转型作为带动数字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着力在数据赋能实体经济上重点突破

围绕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先进制造业实现“攀升跃迁”。一是抓好数字化,夯实“工业2.0”。依托制造单元、车间、工厂等载体,培育一批数字车间、数字工厂,推动实现“万企转型”。设立数字转型专项基金,实施“一业一策”,加速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二是推动网络化,普及“工业3.0”。深入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供需牵手行动,积极推进“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高标准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区。通过“流量券”补 贴方式,引导企业参与“山东制造网行天下·拓展年”行动,借助专业平台开展“云采销”,实现“交易做起来,结算留在山东;营收做上去,税收留在山东”。三是推进智能化,突破“工业4.0”。支持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企业构建“企业大脑”,建成一批独具特色的“未来工厂”;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等构建“产业大脑”,落地一批产业链国字号的“经济总部”,培育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实施工业大数据“四个一”工程,遴选一批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工业大数据库,打造一批工业大数据应用,建设“国家级-省级-边缘级”工业大数据中心体系。

(三)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撑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石,打通数字变革创新发展信息“大动脉”

加快“网、云、端”建设,构筑“泛在连接、高效协同、全域感知、智能融合、安全可信”数字基础设施体系。一是加快新一代信息网络建设,扎实推进5G“百城万站”“百企千例”行动。深化“双千兆”网络系统工程,开展面向不同应用场景和生产流程的“双千兆”协同创新,年内新建2个以上“千兆城市”。加快确定性网络2.0升级改造,筹划建设未来网络省实验室,落地一批“确定性网络+”应用项目。加快推动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建设。二是优化新型数据中心规划布局。全力建设“中国算谷”,加快形成“1+2+3+N”的算谷空间发展布局,构建国际领先的先进计算产业基地。建设济南、青岛国家E级超算中心。开展数据中心增量提质行动,引导建设2个省级数据中心核心区、5个集聚区、多个行业节点,构建“2+5+N”的全省一体化数据中心雁阵格局,实现“云、边、端”协同发展。三是提速智能物联网终端部署。加快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和“星火·链网”济南超级节点建设,年内新上线4个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力争标识注册量达到30亿个。实施智能传感器推广示范工程,推进智能传感器在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工业控制等重点领域的普及应用。年内力争全省重点公共区域前端感知设备智能化覆盖率超过80%。

(四)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培育数字经济的重要抓手,以优良产业生态吸引高端产业集聚发展

抓好数字经济项目落地。突出项目牵引,扎实推动523个省级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实施“百城牵手万项”活动,省市联动策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建立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库,开展股权投资试点,以“数赋百城、数联万项”加快数字经济全面发展。抓好数字经济生态培育。加快建设工业信创创新联合体,提升重点行业信创市场竞争力。以数字化为重点,认定50家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强化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引导企业开展数据分类分级治理,推动产业数据和公共数据高质效汇聚、市场化配置、创新性应用。加大人才培养和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年内培育百名数字经济领域“领军人物”“智慧工匠”“引航专家”、百个创新平台和一批“三优两重”项目。办好世界先进制造业大会、首届中国算力大会、数字经济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持续扩大我省数字经济影响力、美誉度。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2年08月20日

(联系单位及联系电话: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数据产业推进处,0531-51782725)

责任编辑: 闫霄
分享
上一篇: